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追哟文学 >> 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 >> 第三节 意义关怀式德育目的的理性考证

第三节 意义关怀式德育目的的理性考证 2/3

人不是为道德而道德的,离开人的生存和发展,德育悬置生命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一味灌输道德或对道德怎样满足个人需要缺乏引导,就会违背教育的道德性,曲解道德的意义。外来的道德信息和个人的已有的道德图式不匹配,道德内化受到阻碍。人既是社会性存在,也是精神性存在,需要在与之交往的人中、与之互动的世界中寻找意义。用以调节关系、呵护意义的道德首先发轫于人对生命意义、价值的理解。人把价值的实现与改善生存境域、追求一种值得过的可能生活联系起来。若获得幸福,就必然要选择过一种道德的生活,理解、领悟道德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所提出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反复灌输那些公认的价值和标准。相反,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目的确定为发展学生对他们自己价值的思考能力,并使那些正确和错误的决定与一个一贯的、有原则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联系起来。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道德的范围——关于人的行为的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那些可以指导作出理智决定的原则、价值和理想。”适切的意义关怀使德育不再是一种异己力量,引领、启迪个体从道德与生活的联系中领悟道德性存在的真谛,体验人的尊严和价值,消除“德——得”的隔阂,树立合乎人性的德福一致的互惠道德观,培养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之情、创造性的履行道德法则的职责意识。“‘敬重’感和‘职责’心,是道德教育乃至人的德性的逻辑价值始点的具有‘知行合一’品质的两个要素”。直面生命,德育以终极关切映射现实关切,德育的意义关怀调动人的道德情感、引发道德动机、激发道德需要、调动道德意志、践履道德义务。德育意义关怀目的的确立并非个人的偏爱或突发其想,而是按照教育的内在真理性以及人的德性发展规律在时代发展中逐步酝酿、响应生命的吁请而生成的,德育意义关怀目的的确立必将加快本真德育的回归历程。

二 客观依据

(一)改造重组意义经验系统的需要

意义是人所固有的,已有研究已经证明人一生下来就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我们即在摸索追寻生活的意义。”即使是婴孩,也会设计一下自己的力量和此种力量在环绕他的整个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在生后的第五年末了之际,儿童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以后,他即经由一张固定的统觉表来观察世界,经验在被接受以前,即已被预先解释,而此种解释又是依照最先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进行的。即使这种意义错得一塌糊涂,即使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不断带来不幸和痛苦,它们也不会轻易地被放弃。阿德勒的研究证明,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在寻找意义,意义经验是自我自由创建的。由于不同的人对自我应有存在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不同,对人生价值的自我感觉和判定不同。人在意义世界的构建上存在差异,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意义世界也不同。人的意义意识的觉醒,自我需要和客体性质之间关系的建立以及这种关系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价值的认知和评价能力。价值评价是以客体和主体事实的认知为前提的,对认知有导引、制约作用,评价的对象既不单纯是客体的事实,也不单纯是主体的事实,而是客体的事实与主体的事实在实践活动中所结成的以主体为中心的状态和客观的关系事实。价值评价的尺度决定意义的理解取向和价值取向,意义世界具有复杂性、多样化特点。鉴于意义的脱域性,德育应该以各个年龄阶段的生命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从每个生命年龄阶段道德发展的特点出发,确立意义关怀的目的,促进人的应然性向度展开和扩张。“如果说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都在寻找他的生活意义,教育如何放弃它的引导之职责:在一个意义世界正在发生动荡、转换,意义处于低迷、失落的危机时代中,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中更是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避免个体对意义的误读,让意义有“意味”,德育的意义关怀责无旁贷。德育以各个年龄阶段的生命为依据,针对个体生命年龄段意义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意义关怀,导向“善”是德育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德育意义关怀目的不是毫无根据的无关悬设。

(二)成就道德自我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关于心理、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八个发展阶段论,其中第六阶段为青年期(18-25岁)。大学生一般都处于青年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人生观形成略早于世界观的形成,一般在青年早期就已经开始思索人生观问题了,但还不够稳定,自我意识分化出的“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中也表现出社会倾向性。在大学精神的引导下,大学生主动的走出“象牙塔”开始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向他们展开。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比较敏感,经常主动的评价、反思社会问题。“反思”就是对道德自我的认识与关照,是“潜在的道德需要”向“显性的道德需要”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意味着道德主体已由向外寻求转向向内探索”。显性道德需要指向现在,表现为道德观念或道德信念的不满足状态;指向未来,表现为力求实现道德理想的状态,渴望成为道德自我。为解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大学生渴望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以意义关怀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促进德育与生命的和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请大家收藏:(www.zhuiyo.com)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追哟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最新章节 - 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全文阅读 - 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txt下载 - 韩玉的全部小说 - 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 追哟文学

猜你喜欢: 凡人修仙传蛊真人斗破苍穹斗罗大陆III龙王传说诡秘之主直播之摸金校尉轮回乐园星汉灿烂,幸甚至哉完美世界青葫剑仙